河南省招教网

特岗教师《教育心理学》题型强化练习:名词解释题(一)

[ 未知 ] 作者:
2018-02-10 14:09:07 | 我要分享:
0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即推动人学习的内部动力。
 
  3.概念学习:是指人获得和掌握概念的心理过程,即获得和掌握被认知事物关键属性的过程。
 
  4.相同要素说:主要指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和武德沃斯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相同要素说认为:学习的迁移,就是相同联结的转移。两种学习情境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越多,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越容易发生迁移。也就是说:在两种学习情境中含有相同的要素,就会有迁移现象发生;反之,有迁移现象发生就必定有相同的要素存在。迁移与相同要素不仅关系密切,而且大致成正比。
 
  5.元认知策略:指对认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指导、监控与调节的高级的学习策略。
 
  6.最近发展区:在探讨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时,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主张,应区分个体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目前个体已经达到的水平,是自己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水平是个体在他人的指导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7.接受学习:是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
 
  8.强化理论: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理论家们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奖励、等级评定这些外部强化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
 
  9.纵向迁移:指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与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10.非特殊成分的迁移(特殊迁移):是指学习之间发生迁移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经验的组成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
 
  11.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策略。
 
  1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基础,其代表人物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主张应关注、研究人的情感、态度、自我价值等,反对把人的完整的心理特性人为地肢解、割裂开来。
 
  13.超额学习:指实际学习的次数要适当超过刚好能够回忆起来的次数。
 
  14.心理发展的动力:个体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由于主客观的相互作用,环境与教育等外部因素提出要求引起个体产生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与个体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产生矛盾,这种内部矛盾就是心理发展的动力。
 
  15.变式:是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组织感性材料,非关键特征发生变化,关键特征保持不变的方法。
 
  16.特殊成分的迁移(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概念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
 
  17.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
 
  18.意义学习:是指当前的学习与已有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有意义的联系。
 
  19.认知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力量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20.基本知识:指各个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基本事实、概念和基本原理。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

河南省教育网公众号

更多教育资讯、独家报道、最新政策请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了解(wwwhaedu)

相关阅读:

Haedu声明: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查看本站免责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