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招教网

2018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现代教育学流派

[ 未知 ] 作者:
2018-04-20 09:35:49 | 我要分享:
0
  一、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及著作: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等,代表作《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纲要》
 
  主要观点:
 
  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
 
  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
 
  第三,划分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
 
  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的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二、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
 
  主要观点:
 
  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第二,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第三,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
 
  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建构和谐的对话的师生关系。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
 
  主要观点:
 
  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
 
  第二,学校即社会;
 
  第三,从做中学;
 
  第四,以学生为中心;
 
  第五,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中心。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加里宁、凯洛夫、杨贤江等
 
  马卡连柯、《教育诗》、集体主义教育:通过集体、在集体中、为了集体
 
  加里宁著有《论共产主义教育》等书,深入研究共产主义教育问题,非常关怀孩子们的成长。
 
  凯洛夫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建国后乃至现在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的杨贤江(化名李浩吾)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主要观点:
 
  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第二,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
 
  第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不仅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第五,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
 
  第六,坚持运用马克思方法论研究教育问题。
 
  五、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鲍尔斯、阿普尔、布迪尔等
 
  主要观点:
 
  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的工具,是造成社会差别、社会歧视和社会对立的根源;
 
  第二,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
 
  第三,教育目的就是要对师生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从而积极地寻找克服教育及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策略;
 
  第四,教育理论研究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

河南省教育网公众号

更多教育资讯、独家报道、最新政策请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了解(wwwhaedu)

相关阅读:

Haedu声明: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查看本站免责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