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
未知
]
作者:
2018-03-19 14:27:17
|
我要分享:
一、单项选择题
1.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洛克的“白板说”的观点属于( )。
A. 内发论 B. 外铄论 C. 成熟论 D.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互补性 D. 不平衡性
3. 以下著作中主要体现了绅士教育的是( )。
A.《爱弥儿》 B.《巨人传》 C.《教育漫话》 D.《理想国》
4. 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应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这是( )的观点。
A. 宗教本位论 B. 社会本位论 C. 个人本位论 D. 文化本位论
5. 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制定的我国近代学制是( )
A. 1902年学制 B. 1904年学制 C. 1922年学制 D. 壬子癸丑学制
6. 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关于各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是( )。
A. 课程计划 B. 课程资源 C. 课程标准 D. 课程目标
7. 某学校改善教学设施,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学习到了非预期的知识、价值观、规范和态度。这类课程类型是( )。
A. 学科课程 B. 活动课程 C. 隐性课程 D. 显性课程
8. 对于年龄较小、年级较低的学生,应考虑多用( )的教学方法;对于年龄较大、年级较高的学生,应多考虑用( )的教学方法。
A. 指导 启发 B. 归纳 启发 C. 归纳 演绎 D. 指导 发现
9. 小明考试不理想,发卷子时,刘老师对他说:“你还穿耐克?赶紧回家换特步吧!特步才配你!”小明顿时羞红了脸。这位教师违反的德育原则是( )。
A. 导向性原则 B. 疏导原则
C.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D. 因材施教原则
10. 某班在“每月一星”的活动中,将表现好、进步大的学生照片贴在“明星墙”上以示奖励,这样的方法是( )。
A. 说服教育 B. 品德评价 C. 指导实践 D. 陶冶政治
11. 下列有关教学评价的叙述中,阐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用于把握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B. 教学评价具有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
C. 定量评价是对评价作质的分析,对获取资料进行思维加工
D. 从课堂纪律状况分析控制水平与属于学生因素有关的指标
12. 小琼十分内向,不爱说话,无论是在陌生的环境还是在家里,都少言寡语,这表明人格具有( )。
A. 整体性 B. 稳定性 C. 独特性 D. 功能性
13. 下面哪些特点不属于皮亚杰的形式运算阶段的内容?( )。
A. 可逆性与补偿性 B. 客体永久性
C. 抽象逻辑思维 D. 假设一演绎推理
14. 人在走迷宫时发生的学习是( )。
A. 尝试一错误 B. 顿悟 C. 形成条件反射 D. 模仿
15. 李华同学因在班上排名靠后。为了改变自己在班上的排名位置,他暗暗地努力学习。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
A. 认知内驱力动机 B. 附属内驱力动机
C. 自我提高内驱力动机 D. 交往内驱力动机
16. 小明把考试不及格的原因归于运气不好,这种归因属于( )。
A. 内部、不稳定的归因 B. 外部、不稳定的归因
C. 内部、稳定的归因 D. 外部、稳定的归因
17. 初三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将所学到的物理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归纳成一个知识网络。这种学习策略是( )。
A. 精加工策略 B. 组织策略 C. 复述策略 D. 计划策略
18. 小明在语文学习中,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有效。他使用的学习策略是( )。
A. 认知策略 B. 元认知策略
C. 精细加工策略 D. 资源管理策略
19.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明确方向,通过设置子目标来逐步缩小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差别的策略是( )。
A. 手段——目的分析法 B. 逆向反推法
C. 类比法 D. 启发法
20. 下列班级管理的模式中,( )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集体和对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A. 常规管理 B. 平行管理 C. 民主管理 D. 目标管理
21. 衡量人们思想品德好坏高低的根本标志是( )。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意志 C. 道德情感 D. 道德行为
二、辨析题
22.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相同。
23. 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24. 学习风格和认知风格是叫法不同,本质一样的概念。
25. 发现学习都是有意义的。
三、简答题
26.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27. 简述说服法进行德育有哪些基本要求?
28. 简述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意义。
29.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四、材料分析题
30. 材料:
开学时接任一个新班没几天,阎老师无意中发现不少男生头发很长。过去他遇到这种情况时,常常是当面指出,但效果不佳。现在,阎老师琢磨用什么办法劝告他们,帮助他们真正从思想上提高认识。终于,阎老师想出了一种合适而又有效的教育方法。在第二天中午,阎老师特意去了理发店,把自己不长的头发又精心地理了一次。下午上课前,阎老师不露声色地来到班里,召集全班同学开了个5分钟交流会。阎老师首先问:“看谁最先发现我们中谁有哪些新变化?包括我和你们。”当学生发现并说出老师理发了,阎老师话锋一转:“现在,我很想知道老师理发之后,你们的感觉怎样?这样好吗?”于是阎老师听到了一片赞扬声。最后,阎老师说:“有位名家说得好:‘真心诚意地赞美别人一句,就能让人多活20分钟!’因此,我感谢同学们今天对我真心诚意的夸奖!”5分钟交流会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阎老师没点一个留长发的男生姓名。第二天阎老师再去上课时,欣喜地发现那几个男生的长发变短了,有的还剪成了小平头。
问题:阎老师既不点名批评又能纠错,这样一个高招包含了哪些德育方法?
31. 材料:
李华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他的最大缺点就是贪玩,学习不用功。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靠运气过关。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这次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
请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来分析:
(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如不正确,正确的归因应是怎样的?
(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归因理论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 “白板说”是指主张认识来源于经验的一种哲学思想。西方哲学家用它来比喻人类心灵本来状态像白纸一样没有任何印迹。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经验。该观点是典型的外铄论的主张。故选B。
2. C 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互补性的含义。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用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来得到部分的补偿。故选C。
3. C “绅士教育”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甚至反对资产阶级的子弟同劳动人民的子弟共同在学校里接受教育,主张绅士教育在家庭中实施。这一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洛克的《教育漫话》之中。故选C。
4. C 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的教育价值观即确定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为某个社会为阶级服务。题干的描述正是个人本位论的表现。故选C。
5. D 1912年1月9日,中华民国成立中央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对旧学制进行修订,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故选D。
6. C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故选C。
7. C 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包括学校的建筑、设备等物质情境、教师布置、校园文化等文化情境,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文化情境。因此改善教学设施,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属于隐性课程。故选C。
8. A 低年级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因此需要老师的指导,而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逻辑思维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启发法。故选A。
9. C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题干中的老师没有尊重学生,违反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德育原则。故选C。
10. B 由题意可知,这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一种有效方法,即品德评价法。故选B。
11. B 本题考查教学评价的种类的功能。A选项是总结性评价、C选项是定性评价、D选项描述不全面。故选B。
12. B 本题考查了人格的稳定性特点。人格具有稳定性,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下来了,是很难改变的。这种稳定性还表现在,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表现出一致性的特点。题干中内向的小琼无论在陌生环境还是在家里都少言寡语,说明了人格的稳定性特征。故选C。
13. B 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特点有:①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②进行假设—演绎推理;③具有抽象逻辑思维;④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客体永久性是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特点。故选B。
14. A 走迷宫是被试进入迷宫后,经过多次“走错路”(“尝试错误”学习),终于找到出口的过程。因此,走迷宫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此题容易与顿悟混淆。顿悟虽然常常出现在若干尝试与错误的学习之后,但不是桑代克所说的那种盲目的、胡乱的冲撞,而是在作出外显反应之前,在头脑中要进行一番类似于“验证假说”的思索。苛勒的黑猩猩箱子学习实验是顿悟的典型实验。故选A。
15. C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李华同学为改变自己在班上的排名位置而努力学习属于自我提高内驱力动机。故选C。
16. B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其中运气是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故选B。
17. B 纲要策略也称提纲策略,是掌握学习材料纲目的方法。纲要可以是用语词或句子表达的主题纲要,如以写小标题的形式概括重点,也可以是用符号、图式等形象表达的符号纲要。题干的描述体现了纲要策略,纲要策略是组织策略的一种。故选B。
18. B 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指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控制着信息的流程,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的进行,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注意策略)和调节策略。小明在语文学习中,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有效,这属于元认知策略。故选B。
19. A 本题考查问题解决的方法。手段——目的分析法是一种有明确方向、通过设置子目标来逐步缩小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差别的策略;逆向反推法是指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一步步反过来推到问题的已知条件或初始状态;类比法是从与问题情境类似的其他问题的解答办法中得到启发,寻求问题的解答;启发法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故选A。
20. B 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集体和对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故选B。
21. D 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故选D。
二、辨析题
22. 错误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不同,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区别: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2)联系: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品德形成发展,而品德的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23. 错误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由此可知,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动物界所谓的教育现象只是动物的一种生存本能,不符合教育的本质,所以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24. 错误 认知风格主要指个体信息加工的方式,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两者是本质不同的两个概念。
25. 错误 奥苏贝尔认为,不能错误地认为接受学习就必然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就是有意义的。无论接受还是发现都可能是机械的,也都可能是有意义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的已有知识进行了联系。
三、简答题
26.【参考答案】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内容准确;
(3)教学结构合理;
(4)教学方法适当;
(5)讲究教学艺术;
(6)板书有序;
(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7.【参考答案】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运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①明确目的性
②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③注意时机
④以诚待人
28.【参考答案】
“最近发展区”是由维果斯基提出的。他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个体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等形式,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儿童在借助成人的指导和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从最近发展区的观点出发,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29.【参考答案】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四、材料分析题
30.【参考答案】
案例中,阎老师既不点名批评又能纠错,这样一个高招包含的德育方法有: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
(1)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德育方法。运用榜样示范法符合青少年学生爱好学习、善于模仿、崇拜英雄、追求上进的年龄特点,也符合人的认识由生动直观到抽象的发展规律。阎老师在看到班上有不少男同学留长发时,没有严加指责,而是去把自己的头发整理了一番,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了典范。这更能对学生起到教育的效果,比直接指出要好得多。
(2)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案例中,阎老师首先自己理发,以自己的品德为情境对学生进行陶冶,以感化学生,促进学生思想转变,积极进取。
31.【参考答案】
(1)不正确。他将行为的原因归因为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这样他就对自己的行为不用负责,因此学习动机不高,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甚至会越来越差。
(2)他应该将其归因为自己的、内部的、可控制的因素,如不努力。如果他认为学习失败是不努力造成的,那他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学习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3)有助于教师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生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个体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其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此外,归因训练还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归因,对消极的归因进行辅导。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心态就有碍于人格的成长,如惯于逃避的学生,他们经常将失败归为能力不足,将成功归于运气或任务容易,长此以往,成为一种习惯,就会演变为一种习得无助感。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次

河南省教育网公众号
更多教育资讯、独家报道、最新政策请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了解(wwwhaedu)Haedu声明: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查看本站免责声明